蝉声阵阵,热风袭人。马上就要入伏了,大田种植的西瓜开始大量成熟收获。
2023年7月3日下午3点,在通往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的马路两旁,许多撑着大伞的西瓜商贩招揽着沿路的顾客。有的摊子上摆着整齐的西瓜,有的直接带客人去地里直接采摘。
(相关资料图)
目前,西瓜收获依然需要人工去田地里挑选、采摘、搬运,今天,大众报业·农村大众记者走进西瓜田,和瓜农一起劳动,体验摘瓜、运瓜、卖瓜。
记者在瓜田中摘瓜,满头大汗。
挑西瓜有诀窍
“你要多少?直接来西瓜地拉。还按原来的价,好……”下午5点,一通电话后,周忠杰又到西瓜地里忙了起来。这个订单来自邻镇的水果超市,要4000斤左右的西瓜。“我们卖瓜的都没有点,有时候晚上八九点了还有来收瓜的。”周忠杰说。
周忠杰是三十里铺镇杨庄村支部书记,1987年出生,之前做食品加工,今年种了20亩西瓜,尝试推广新品种新模式。“虽说我是第一年种瓜,镇上农技站一直提供指导,今年一亩地里光头茬瓜就能收一万斤呢!”周忠杰边走边说,带着记者走进了他的西瓜田。
西瓜地里,大大小小的西瓜圆鼓鼓、绿油油,很是喜人。周忠杰说,为了保证西瓜的质量,一般一棵瓜秧上只留一个头茬瓜,个头比较大、外形规整均匀。而头茬瓜长成后,瓜秧再结出的瓜就是二茬瓜,个头小一些,成熟得晚一些,但味道都不错。
下午5点半,阳光依旧热烈。周忠杰在地里挑瓜摘瓜,速度很快。记者却在瓜田里走得很艰难,既怕踩到西瓜,又怕被瓜秧绊倒,面对个头不一的西瓜,更是无从下手。
“怎么挑选又熟又甜的西瓜呢?”记者跟着周忠杰,学习了几招。
第一招——敲。一只手在下面把西瓜抱起来,另一只手在上面轻轻敲打或拍打,回声浑厚类似“咚咚咚”,下面能感受到震手,那这个西瓜就熟了。
第二招——看。看西瓜熟没熟主要是两个方面——颜色花纹和瓜蒂。成熟的西瓜花纹清晰,颜色碧绿,瓜蒂比较光滑,没有毛刺,瓜蒂周围会比较丰满,采摘时还要注意留一截瓜蒂。
第三招——摸。摸一摸西瓜的表面,若是光滑油亮,外形规整,没有虫洞磕碰,那就是好瓜。
方法学会了但力气却跟不上,将近20斤的一个大西瓜,记者抱着敲了没几个,手臂就开始酸了。身上的衬衫又是土又是汗,只能抬起手臂,用短袖擦擦两颊的汗水。好不容易挑了几个西瓜,周忠杰看了一下说:“不错,你学得挺快!”
周忠杰(左)教记者挑瓜。
运西瓜有巧劲
摘下来上百个西瓜,需要加记者在内的5个人运到田边的货车上去。虽说是傍晚,气温也有38℃。流出的汗水混合着潮湿的空气,黏在身上很不舒服,没等衣服干透,记者又开始继续摘瓜搬瓜。
今年60岁的王金柱也是附近的瓜农,自家西瓜已经卖完了,过来帮忙。“我们乡里乡亲的,谁家收瓜就一起来帮忙。”只见老乡们非常麻利地一手托起一个瓜,架在肩膀头上往外走。记者试了很久,总是无法同时托起两个瓜,只能把两个西瓜抱在怀里走,显得有些滑稽。
周忠杰看到后,笑着过来说:“你那样抱又费力又不稳当,来我教你。”把两个大小相似的西瓜先并排到一起,两只手从侧面兜住,往中间一挤,两个瓜一滚就托在了手上。
王金柱说,“以前往外运瓜,就是一人背一个大麻袋,一袋袋地往外运。现在都把电动三轮车开进田里,方便了很多。”
记者搬起西瓜来有些吃力。
就这样运了半小时,三轮车终于到了。紧接着,大家几人排成一排,一头在瓜旁,一头在车边,组成一条搬运流水线。乡亲们的胳膊大多都比记者粗,肌肉线条和青筋血管都突起来,搬起西瓜稳当有劲。记者站在中间,谨慎地接过西瓜,手递手从地里传到三轮车上,满了以后就直接拉出田。
下午6点半,4000多斤西瓜终于装完了。
三轮车拉着西瓜,运出田地。
周忠杰从地里搬出一个大西瓜,在路边轻轻一磕,露出红润多汁的瓜瓤。简单一掰,乡亲们人手一块,都站在树荫里吃起了西瓜。
记者啃着手里的西瓜,听着老乡们嘻笑着聊家常,回想着一起搬瓜的场景,只觉得嘴里的西瓜格外甜。至于搬了多少个西瓜,早已数不清了,只觉得全身跟散架了一样。
搬完西瓜,记者在田边吃西瓜。
卖西瓜也要“搬运”
三十里铺镇的土地大部分是沙土地,周边很多村民种西瓜。除了去田间地头上直接收瓜,还有一部分是瓜农自己采摘装车后拉到市场来卖。为了方便西瓜交易,瓜农们自发在三十里铺镇王架子社区的一片空地上,建起了西瓜交易市场。
王架子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磊介绍,周边几十公里的西瓜都会拉到这里来销售,旺季时这里每天出货量都在100万斤以上,最多的时候能超过200万斤。王架子社区集体为瓜农提供过磅服务,无论多少斤,称重一次只需要5元钱。
王磊说:“我们镇的西瓜都是客商主动上门收购,不愁销路。建立市场是为了给瓜农提供方便,给大家营造一个公平合理、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。”
市场上,停放着几十辆装满西瓜的车,来来往往的瓜农和收购商有上百人。汽车声、叫卖声、砍价声此起彼伏,很是热闹。庞大的西瓜交易量在这里催生出一个新职业——西瓜搬运工。按斤收费,一斤一分钱,主要工作就是帮卖家把西瓜搬运到买家的车上。
下午7点,记者正好碰上杨庄村瓜农周忠奇的一车西瓜达成交易,正在找搬运工,便自告奋勇去帮忙搬西瓜。这是一辆农用三轮车,车上的西瓜预计在2000斤左右。
搬西瓜可不是搬到另一个车上这么简单,还要注意摆放的位置,先把个头大的西瓜铺在车厢的最下面,打好“地基”,然后从里到外把西瓜一层层搬上去排好。
西瓜达成交易,卸车装车。
弯腰,抱紧,转身,摆放……简单的动作不断重复着,记者干了5分钟,衬衫再一次被汗水浸湿,胳膊和腰也感觉有些僵硬了,眼看天要黑了,不敢停手,咬着牙把西瓜尽快搬完。
半小时后,2400斤西瓜装车成功,卖家点好现金递给周忠奇。周忠奇点着钱,嘴角露出了笑容:“今天上午卖了3车了,这一车卖了就能回家吃饭咯。”他接着要给记者发“工资”,还热情邀请回家吃饭,记者谢绝了。
太阳下山,瓜农们在谈笑中告别离去,西瓜市场渐渐安静下来。记者低头看看自己,一身的汗水和泥土,虽然身体很累,但心里很踏实。
往另一个车上搬运西瓜。
记者感言:
这次下地收瓜,在地里和我一起干活的农民,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,4个小时下来,我这个20几岁的小伙子都累得腰酸背痛,身体有些吃不消了。而这只是瓜农在西瓜成熟收获时最普通的一天。听他们说,为了保证西瓜最佳的口感和质量,瓜农们往往都是一早一晚工作十多个小时。有时买家要得急,中午一两点时也会在地里收瓜运瓜。
让我感触最深的,是乡村中融洽的邻里关系。收瓜需要人手,村民之间不想帮忙,有的只是路过也来搭把手。谈笑中,几千斤西瓜很快就收完了。
听周忠杰说,他今年是第一次种瓜,从种植到采收,一直是三十里铺镇农技站站长隋华山的指导,交流多了,他们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。农技服务走进田间地头,让更多农民种地心里有了底。
除了三十里铺镇的大田种植西瓜外,高唐县结合各镇街的资源环境和产业优势,还在不断优化西瓜品种,更新种植技术。如清平镇林下接茬种植西瓜、姜店镇温室大棚吊蔓种植的西瓜等,因地制宜,实现了西瓜种植的提质增效。
记者(右)与周忠杰在瓜田。
大众报业·农村大众记者 李新宇 刘晓续 通讯员 解斌 李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