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【第1873期】
(资料图片)
如果说唐妆的关键字是“红”,那么宋妆的关键字则是“白”。如果说唐代更重视腮红,那么宋代则更重视修容。宋代女子化妆,强调清新淡雅,“有妆胜无妆”,过于浓重的色彩不再流行,面部本身的结构获得了更多的关注,妆容脱离了魏晋至南北朝的装饰风格,不再为了引人注目而存在,而是着力于衬托面容本身的美感,这也是中国妆造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。
宋代最流行的一种妆容叫做“三白妆”,许多流传下来的美术作品中,都能见到画着三白妆的女子,可谓是宋代的标志性妆面了。所谓“三白”,指的是将额头、下巴、鼻梁这三处着重涂白,以凸显面部的立体感,额头看上去更为宽广明亮,鼻梁更加高挺,下巴更为饱满 。这与我们今天化妆涂高光的思路,基本是一致的。
南宋李嵩《听阮图》中化“三白妆”的女子
宋三白妆复原
三白妆的前身,其实在唐代便已经出现。《唐人宫乐图》中的女子,面部施以胭脂,额头、鼻子和下巴则涂白色妆粉,与宋代三白妆在技法上相似。但二者所传达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。唐人化妆,喜爱大开大合的明艳,额头与鼻梁上的留白,实际上是为了衬托腮红,胭脂才是妆面中的主角,呈现出的是一副活力健康之美。
而宋代的三白妆则讲究色彩协调,白色区域与底妆自然过渡融合,尤其到了南宋,胭脂色彩愈发轻浅,妆粉突出,偏于恬静文雅。“三白妆”的画法,巧妙地避免了妆面因胭脂的缺位导致的扁平单调,看上去雅致的同时不失精致,因而得以更加流行。
《唐人宫乐图》局部
《唐人宫乐图》中的“三白妆”,胭脂仍是绝对“主角”。唐代“三白妆”着重于突出红润的妆效而非利用明暗对比修饰面部结构,这是与宋代的显著区别。
除了“三白妆”,还有一种“檀晕妆”一度盛行。具体画法是把胭脂或朱红和白粉调和成浅粉红色的粉,叫做“檀粉”,以檀粉替代普通妆粉作为底妆。从原理上看,“檀晕妆”可以理解为“三白妆”的加强版,“三白妆”是在正常颜色的底妆上加三处高光,而“檀晕妆”则是将除了额头、下巴、鼻梁三处以外的区域打上“阴影”,二者异曲同工,均能突出面部的立体效果。
从妆容风格的变迁来看,我们认为,“檀晕妆”的流行应当早于“三白妆”,它与晚唐流行的“红妆”,显然是有着继承关系的,胭脂从“红妆”的朱红,到“檀晕妆”的粉红,再到“三白妆”的几乎不可见,变化脉络清晰,也符合时代审美的变化规律。明代杨慎在《词品》中对于“檀色”的解释可以印证这一观点:
“画家七十二色,有檀色,浅赭所合,词所谓‘檀画荔枝红’也。而妇女晕眉色似之。唐人诗词多用,试举其略。徐凝《宫中曲》云:‘檀妆惟约数条霞。’《花间词》云:‘背人匀檀注。’又‘钿昏檀粉泪纵横’,又云:‘檀画荔枝红,金蔓蜻蜓软。’又‘香檀细画侵桃脸’,又‘浅眉微敛注檀轻’,又‘何处恼佳人,檀痕衣上新’,又‘蛾慢脸,不语檀心一点。’‘歌声慢发开檀点,笑拈金靥。’伊孟昌《黄蜀葵》诗:‘檀点佳人喷异香。’杜衍《雨中荷花》诗:‘檀粉不勻香汗湿。’则又指花色似檀色也。东坡《梅》诗:‘鲛绡剪碎玉簪轻,檀晕妆成雪月明。肯伴老人春一醉,悬知欲落更多情。’唐宋妇女闺妆,面注檀痕,犹汉魏妇女之注玄的也。”
宋代佚名《四美图》
《四美图》中的“檀晕妆”,颜色已经不像唐代那样浓艳,而是有了一些阴影的效果。晕染更为自然,与白色妆粉没有明显分界线,妆效不再强调胭脂的色彩,而是着力使额头更为饱满,面部更加立体。
可以看出,使用檀粉化妆,是自唐代遗留下来的方法。不同的是,唐代的妆效,应当还属于“红妆”的范畴,“檀妆惟约数条霞”、“钿昏檀粉泪纵横”,是说眼泪在面部留下的粉痕清晰可见,“檀痕衣上新”则说檀粉在衣服上留下痕迹,因而可以想见,其色彩应当较为浓重。
而北宋苏东坡《梅》诗则咏梅花如檀晕妆,梅花为清雅高洁之花,苏轼所写的场景,又是有雪有月的夜晚,如果他所了解的“檀晕妆”仍是明艳娇媚的晚唐风格,此情此景,似乎断然不会令他想到用“檀晕妆”来比梅花。
试想,明月之下,覆着素雪的梅花轻盈剔透,浅红的梅瓣,如同女郎施加了檀晕的明洁的肌肤,如鲛绡般轻而透明,而雪则恰到好处地充当了“三白”,点染在檀妆之上。这应当也是北宋“檀晕妆”传达给人的感觉。
“檀晕妆”在北宋应当是十分流行的。贺铸《诉衷情》词中写:“檀粉半销睡痕新,背镜照櫻唇。”一位佳人睡醒后,脸上的檀粉都被磨损了,留下了睡痕。杜衍《雨中荷花》诗中写“翠盖佳人临水立,檀粉不匀香汗湿。”以檀粉不匀描写荷花,亦可作为“檀晕妆”已趋于清淡的佐证。梅尧臣《鸠》诗中写:“颈上玉花碎,臆前檀粉轻。”
谢逸《西江月》中写:“雪消平野晚烟昏。睡起懒匀檀粉。”足以见得北宋时期“檀晕妆”流行之广,且颇受文人雅士喜爱。而南宋时期的诗词中,檀粉、檀晕则不再常见,此时胭脂退场,“三白妆”成为主流。文人的喜好,与闺阁的妆台,有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,如今想来,亦觉十分有趣。
来源 | 我们的太空(ID:ourspace0424)
原标题:《【千年风尚】却对菱花淡淡妆:宋代妆容的基本特点(三)『明月几时有』(162)》